您的位置:首页 >品牌 > 正文

宁波:2025年海洋经济实力迈入第一方阵 世界一流强港基本建成

来源:宁波日报2021-12-28 09:59:12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市政府日前印发的《宁波市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到2025年,我市将初步确立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格局地位;海洋经济实力迈入第一方阵,世界一流强港基本建成。

向海而生,因港而兴挖掘释放海的潜力

上周,宁波首个海上风电项目——国电象山1号海上风电场一期工程建成投产,项目总投资约44亿元,被列入浙江省2021年重点建设工程。场址位于象山县鹤浦镇东南海域,共安装41台6.2兆瓦风机,总装机容量25.42万千瓦,接入1座220千伏海上升压站,单独配置一条5公里长的送出线路,通过陆上集控中心关口并入电网。项目投运后,每年可提供绿色电能约7亿千瓦时,相当于减少能源消费23.3万吨标准煤,减少碳排放47.7万吨。

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高效发展,是宁波锻造硬核力量、唱好“双城记”、建好示范区、当好模范生、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和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市抢抓全球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中心城市建设的机遇,强化全市域的海洋意识、沿海意识、开放意识,聚智系统谋划,聚力重点突破,不断书写经略海洋的崭新答卷。据统计,去年,全市海洋经济总产值达到5384.3亿元,实现海洋生产总值1674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13.5%,占全省海洋生产总值比重约为18%。

《规划》明确:到2025年,宁波海洋经济实力位居全国前列,力争全市海洋生产总值突破3200亿元,占全省海洋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世界一流强港基本建成,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达到13亿吨,稳居全球第一;集装箱吞吐量达到3500万标箱,稳居全球前三。海洋科创能力大幅提升,争取新建1家海洋国家重点实验室,省级以上涉海企业工程(技术)中心达到25个以上。海洋旅游中心率先形成,力争建成3个省级以上海岛公园和湿地公园、10个海洋旅游主题风景区和运动中心、10条以上海洋生态旅游线路。海洋综合治理成为标杆,海洋综合管理改革和数字化走在全国前列,初步实现海洋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城、三湾、六片、四向”构建陆海统筹发展新格局

《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我市将继续发挥海洋经济优势,构建“一城、三湾、六片、四向”的陆海统筹海洋经济发展新格局。

“一城”引领,即全力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充分发挥宁波海洋资源禀赋和开放优势,以世界一流强港建设为引领,以国家级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为重点,推动陆海统筹和港产城融合发展,集聚涉海科技创新高端要素,着力打造临港产业集群,推动高端港航物流服务业纵深突破和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扩大海洋国际国内合作,积极参与海洋领域国际标准制定,打造影响卓越的海洋经济中心、特色鲜明的海洋科创中心、包容共享的海洋文化交流中心、风情独具的滨海旅游城市。

“三湾”协同,即统筹推进杭州湾、象山港、三门湾协同发展,促进港产城融合发展。杭州湾全面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引导汽车、高端装备、电子信息等产业大项目向沿海产业带集中布局,形成万亿级涉海先进制造产业集群。严格控制象山港入海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以生态型、清洁型产业为主导,严格限制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产业,打造环象山港生态经济区。发挥三门湾海洋资源优势,统筹推进海洋资源有序开发、高效利用和严格保护,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海洋产业体系,打造宁波南翼新兴产业重要承载地。

“六片”支撑,高起点打造六大海洋经济重点片区,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集群。前湾片区,加快布局海洋高端装备制造、海洋新材料、海洋生物医药等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沪杭甬海洋产业合作高地。镇海片区,做大做强绿色石化产业链,发展新型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等下游产业,培育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基地。北仑片区,推进港航物流发展,做大做强国际分拨、中转集拼等业务,提升油气资源全球配置能力,构建链接全球的国际供应链体系。象山港片区,统筹推进北仑、鄞州、奉化、宁海、象山滨海区块适度开发建设,加强与中心城区互联互通,打造长三角滨海休闲旅游度假胜地。象东片区,积极推进滨海旅游业和海洋运动业发展,建设一批海洋休闲旅游项目,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海洋运动品牌,提升大目湾新城的滨海旅游品牌,建设现代化滨海新城。南湾片区,发展海洋新能源、航空航天和影视文化等产业,打造现代宜居休闲滨海新城,成为长三角海洋经济新增长极。

“四向”辐射,强化“沪甬北向”“沿江西向”“义甬舟西南向”“沿海南向”四个方向的联动发展。沪甬北向,深度对接上海“五个中心”建设,高水平建设前湾沪浙合作发展示范区,承接上海非核心功能。沿江西向,协同唱好杭甬“双城记”,加快拓展长江经济带腹地,提升江海联运、海铁联运服务能级,打造内陆省份重要出海口。义甬舟西南向,全面强化与金华、衢州的合作发展,加快义甬舟开放大通道建设,构建义甬舟智慧物流体系,创新海洋经济辐射联动模式。沿海南向,深化与温州、台州的合作发展,强化沿海港口合作,共建甬舟温台临港产业带。

7大“组合拳”助力宁波“掘金”海洋经济

据了解,“十四五”期间,为推进落实海洋经济发展,我市将打出7大“组合拳”。

坚持世界一流标准,锻造港口“硬核”力量,一直是宁波的初心与使命。围绕这一目标,我市将建设一流港口设施,打造世界级全货种专业化泊位群;大力拓展港口腹地市场,加快布局建设江海联运码头,合作打造长江沿线主要港口与宁波舟山港之间的快速通道;提升战略资源配置能力,开展铁矿石、铜精矿等大宗商品储存交易,共建大宗商品期现一体化交易市场;打造现代航运服务高地,大力发展港航物流、航运金融、港口贸易等,打造具有特色的区域性航运服务中心。

海洋开发的深度取决于海洋科技水平的高度。在增强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方面,《规划》提出,做强海洋科创平台主体,搭建海洋科技创新功能平台,建设涉海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强化涉海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关键技术攻关及成果转化,实施涉海产业关键技术攻关工程,完善海洋科技创新及转化机制;加强海洋学科及人才队伍建设,培育和引进海洋高层次人才,加强涉海类学科专业建设,加强长三角海洋科技创新合作。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近年来,宁波传统海洋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优势海洋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海洋新兴产业发展迅猛。面向“十四五”,我市将做大做强现代海洋产业。打造绿色石化龙头产业,拓展石化下游产业链,推进镇海、北仑、大榭等三大石化园区协同融合发展,推进企业清洁生产和绿色工厂建设;做强港航物流服务业、海洋工程装备业、海洋文化旅游业、现代海洋渔业等四大涉海支柱产业;培育海洋新材料产业、海洋电子信息产业、海洋生物制品与医药产业、临海航空航天产业、海洋新能源产业等五大涉海特色产业。

优越的海洋资源为宁波经济提供了有力支撑,但开发利用也带来了“副作用”,滨海湿地退化、海洋生态系统弱化等一系列问题,给宁波海洋生态敲响了警钟。《规划》提出,要保护好海洋蓝色家园。统筹海岸带保护与开发利用,全面加强海岸线保护修复,严格实施海岸线分类、分级管理制度;推进海岛统筹开发利用,做好全市海岛开发利用和管理保护工作,科学、合理确定海岛的功能和分类,建立现代化海岛管理体系;加强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提高海洋生态承载力和海洋资源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化海洋污染综合治理,实施以海洋环境容量为基础的陆源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积极开展入海河流综合整治,增强港口码头污染防治能力。

“十四五”期间,我市还将扩大海洋合作交流。推进深化“一带一路”合作交流,扩大海丝“活化石”影响力。加强长江经济带合作发展,打造内陆地区重要出海口;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共建湾区经济创新区;强化都市区辐射带动作用,创新海洋经济联动模式。

提升海洋综合治理能力。建设数字海洋“智慧大脑”,加强数字海洋应用示范,统筹推进智慧港口、智慧海洋渔业、智慧海洋旅游等项目;完善海洋资源管理制度,制定并落实海洋生态红线制度,建立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标准体系和产业准入政策;深化海洋资源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建立健全海域海岛价格评估程序和方法,加强海域海岛使用权价格评估体系建设;提升海洋防灾减灾治理能力,提升海洋自然灾害防御工程标准,提高海洋灾害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

完善海洋经济“四个重大”支撑体系。推动宁波舟山港一体化2.0、海洋资源配置市场化等重大改革,打造宁波国家级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前湾新区、宁波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示范区等重大平台,创新一批海洋经济重大政策,谋划建设一批海洋经济引领性重大项目,形成一批走在前列的海洋强市建设亮点。

举目已觉千山绿,宜趁东风马蹄疾。在新的起点上,宁波将立足做优做强,谋划好增长点和突破点,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加快提升海洋经济发展能级,更好助力海洋强国、海洋强省建设和服务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易鹤 柯善露)

最近更新